湖州普利姆半导体:以精密运动控制之钥,开启半导体制造“微纳时代”
在全球半导体产业向3nm、2nm先进制程加速迭代的背景下,晶圆制造的“精度竞赛”已进入白热化阶段。从光刻、刻蚀到薄膜沉积,每一道工艺都对设备的核心部件——晶圆传输与定位系统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:既要实现亚微米级的定位精度,又要在高速运动中保持纳米级的稳定性;既要兼容8英寸至12英寸甚至更大尺寸的晶圆,又要应对工艺腔室真空、高温等复杂环境。
在这一赛道上,中国半导体设备领域的“新锐力量”——湖州普利姆半导体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普利姆”),正凭借其在晶圆移载系统、晶圆装载系统、精密运动台设计及气浮旋转轴等核心技术的突破,成为国内半导体精密装备领域的关键供应商。这家深耕精密运动控制技术超十年的企业,正以自主创新为笔,在半导体制造的“微纳舞台”上书写着国产高端装备的新篇章。
一、行业之痛:晶圆传输与定位的“微纳挑战”
半导体制造中,晶圆需要在不同工艺设备(如光刻机、刻蚀机、薄膜沉积设备)之间高频次、高精度转移,同时在工艺腔室内完成对准、夹持等操作。这一过程中,任何微小的误差(如定位偏差、振动干扰)都可能导致晶圆破损、工艺均匀性下降,甚至整批芯片报废。传统晶圆传输系统多依赖机械轴承或气浮导轨,但受限于材料特性与控制算法,在高速运动(如≥500mm/s)时易产生机械振动,旋转定位精度难以突破±1μm大关;而装载系统则常因晶圆翘曲、表面颗粒污染等问题,导致上下料效率与良率失衡。
对于12英寸晶圆(直径300mm)而言,其表面平整度误差需控制在纳米级,传统接触式传输不仅可能划伤晶圆,更无法满足先进封装(如CoWoS、Fan-out)中对多芯片堆叠的精密对准需求。因此,无接触式、高刚度、低振动的精密运动系统成为半导体设备升级的核心突破口。
二、普利姆的“破局之道”:从系统到核心部件的全链条创新
普利姆自成立以来便聚焦于半导体精密运动控制领域,其技术路线围绕“高精度、高速度、高可靠性”三大核心目标展开,形成了以晶圆移载系统、晶圆装载系统为应用载体,以精密运动台设计为底层支撑,以气浮旋转轴为关键突破点的完整技术体系。
(一)晶圆移载系统:高速无接触传输的“安全卫士”
晶圆移载系统是连接不同工艺腔室的“桥梁”,其核心任务是在真空、洁净或腐蚀性环境中,将晶圆从一个工位快速、无损地转移至另一个工位。普利姆的移载系统采用“气浮支撑+直线电机直驱+多轴协同控制”的技术方案:
- 气浮支撑:通过高精度气浮轴承在接触界面形成均匀气膜(厚度仅几微米),彻底消除机械摩擦,将运动振动降低至纳米级;
- 直线电机直驱:取消传统齿轮箱、皮带等传动机构,避免背隙与弹性变形,定位重复性可达±0.5μm;
- 多轴协同控制:搭载自主研发的高响应伺服控制器,支持X/Y/Z三轴联动,最大移动速度达1m/s,加速度10g,满足高速工艺节拍需求。
该系统已在某头部晶圆厂12英寸先进刻蚀设备中验证,实测晶圆传输良率提升至99.99%,单小时处理晶圆数(UPH)较上一代设备提高30%。
(二)晶圆装载系统:从“上下料”到“精密预对准”的跨越
晶圆装载系统不仅负责晶圆的上下料,更需完成晶圆在工艺腔室内的精准定位(如对准晶圆盒标记、调整晶圆水平度)。传统装载系统多采用接触式机械爪,易因晶圆形变或颗粒污染导致定位偏差。普利姆的装载系统创新性地融合了“视觉引导+气浮夹持+主动隔振”技术:
- 视觉引导:通过高分辨率工业相机与深度学习算法,实时识别晶圆边缘、缺口等特征,定位精度达±2μm;
- 气浮夹持:采用非接触式真空吸附(吸附力均匀分布)与气浮支撑复合设计,避免机械应力损伤,同时抑制晶圆微振动;
- 主动隔振:在设备底座集成主动空气弹簧与惯性作动器,可隔离地面振动(如车间设备运行)对装载过程的影响,确保晶圆在放入腔室时的稳定性。
目前,该系统已应用于某国产12英寸逻辑芯片制造产线,晶圆装载时间从传统的15秒缩短至8秒,定位偏差控制在±0.8μm以内,显著提升了产线整体效率。
(三)精密运动台设计:“微米级精度”的底层基石
无论是移载还是装载,其核心性能最终依赖于精密运动台的设计。普利姆的运动台采用“超精密机械结构+多物理场耦合控制”的研发思路,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:
- 结构优化:采用整体式花岗岩基座(热膨胀系数低至5×10⁻⁷/℃)与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(CFRP)框架,在保证刚度的同时减少热变形;
- 驱动与反馈:配置高推力密度直线电机与纳米级光栅尺(分辨率0.1nm),结合温度传感器与应变片,实时补偿机械热漂移与应力变形;
- 振动抑制:通过有限元分析(FEA)优化运动台模态,在10-1000Hz频段内抑制共振峰,确保高速运动时的平稳性。
经第三方检测,普利姆精密运动台的定位精度达±0.3μm(@300mm行程),重复性优于±0.1μm,达到国际一线水平。
(四)气浮旋转轴:纳米级旋转精度的“中国方案”
在晶圆对准、光刻机掩模台等场景中,旋转运动是关键环节。传统旋转轴依赖机械轴承(如交叉滚子轴承),存在摩擦损耗大、寿命短(通常<1万小时)、抗冲击能力弱等问题。普利姆的气浮旋转轴采用“环形气膜支撑+主动控制”设计,彻底颠覆了这一局面:
- 气膜支撑:通过在旋转轴与轴承座之间注入高压空气,形成均匀气膜(厚度5-20μm),实现无接触支撑,摩擦系数降低至10⁻⁶量级;
- 主动控制:集成高灵敏度压力传感器与伺服阀,实时调整各气孔出气量,补偿偏载、倾斜等扰动,旋转精度达±0.1μm(@φ300mm);
- 长寿命设计:气膜无物理接触,理论寿命超过10万小时,且无需润滑,适应真空、高温等严苛环境。
该技术已应用于普利姆自主研发的晶圆级键合设备,实现了两片12英寸晶圆的纳米级对准(对准精度±0.5μm),打破了该领域长期被海外垄断的局面。
三、从“单品突破”到“生态协同”:普利姆的国产替代之路
普利姆的技术突破并非孤立事件,其背后是“高校科研+产业需求+政策支持”的协同创新模式。公司核心团队来自中科院微电子所、清华大学等高校院所,以及应用材料、东京电子等国际设备巨头,兼具学术深度与产业经验。在研发过程中,普利姆与中芯国际、长江存储等国内晶圆厂建立联合实验室,针对实际产线需求迭代产品;同时,依托国家“02专项”、浙江省“尖兵计划”等项目支持,加速技术成果转化。
如今,普利姆的产品已覆盖8英寸至12英寸晶圆制造全流程,客户包括中微公司、北方华创等国内半导体设备龙头,部分产品性能达到或超越海外同类设备,价格却低30%-50%,交期缩短至3-6个月(海外设备通常需12个月以上)。
四、未来展望:从“精密制造”到“智能制造”
随着半导体制造向“三维化、集成化”发展(如3D NAND、Chiplet),对设备的要求已从单一的“精密”延伸至“智能”。普利姆已布局下一代技术:
- AI辅助运动控制:通过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晶圆形变、环境扰动,动态调整运动参数,进一步提升定位精度;
- 多功能集成平台:开发“移载-装载-检测”一体化设备,减少晶圆在工序间的搬运次数,降低污染风险;
- 新材料与新结构:探索超导材料、压电陶瓷在精密运动台中的应用,突破现有物理极限。
结语
从实验室里的精密零件到产线上的“工业心脏”,湖州普利姆半导体用十年时间证明:中国半导体设备企业不仅能“跟跑”,更能“领跑”。在“自主可控”的时代命题下,普利姆的故事才刚刚开始——当精密运动控制的“中国钥匙”打开半导体制造的“微纳之门”,一个更高效、更智能的半导体产业未来,正在向我们走来。
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~